經濟日報訊(記者華 實)近期,美國不斷升級貿易戰,利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打壓多家中國企業,引發國際社會關注。這不僅是美國向中國施壓與訛詐的一種伎倆和手段,背后還藏著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就是打算通過對中國部分企業進行高端技術封鎖,限制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而限制中國經濟的結構升級。
美國打著如意算盤一意孤行,能帶來多大的“殺傷力”呢?毋庸諱言,貿易戰沒有贏家,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對雙方企業都會有傷害,表現在中國企業身上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因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會直接導致產品訂單的減少,造成部分企業業務量下滑;另一方面,美國會直接對中國部分企業進行高端技術封鎖、設置禁令、念起“緊箍咒”。但總的來看,不利影響有限,風險是可控的。
影響有限、風險可控的判斷,來自黨和政府營造的更加有利的大環境。自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減稅降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降低企業成本,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并對減稅降費、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等工作進行了部署。這些緊鑼密鼓的工作,也印證了幾個月前我們的表態:不希望看到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但也做好了應對各種可能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是怎樣有理有據有節地“打回去”,還包括怎樣防御對方的“拳頭”、化解對方的招數。對此,廣大企業要有充分的、堅定的信心。
影響有限、風險可控的判斷,還來自企業可以在練內功、闖難關上大有作為。面對美國的肆意傷害,中國企業當然不能只是被動挨打受氣、無所作為,而是要拿出應有的韌勁和拼勁。其一,以當前的困境倒逼自己,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一門心思搞研發,通過強化管理、加快創新等,盡快將主動權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其二,“東邊不亮西邊亮”,外貿企業出口美國受限,就盡可能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加大“一帶一路”周邊市場等的份額。同時,還可以多開發適合國內市場的產品,畢竟中國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做后盾。只要企業堅持在深化改革中謀求新動力、在擴大開放中搶抓新機遇,就能夠開辟浴火重生的新境界。
有黨中央堅強領導、精心部署,有企業的處變不驚、從容應對,一定能渡過難關。而且,經過了這次風雨的洗禮和磨煉,中國企業一定會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