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訂餐發展迅猛,尤其受到青年人的喜愛。有數字顯示,2016年,28.5%的網民通過網絡訂餐,到2017年12月,這個數字接近45%。天氣太熱、不想做飯,點一下手機,足不出戶就能吃上心儀的飯菜。網絡訂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與此同時,也引發了擔憂。畢竟不像線下,網絡餐飲的安全性究竟該如何保障?
大數據助力網絡餐飲配送安全
無照經營、違規操作……2016年,央視3·15晚會曝光“餓了嗎”等外賣平臺存在嚴重問題。一時間,輿論嘩然。俗話說,病從口入,正因此,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會格外引人關注。
“近幾年來,我國網絡餐飲經營活動應該說是日趨規范,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與隱患?!?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監二司司長馬純良說,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的責任落實方面不夠,特別是對入網食品經營者審查把關還不到位,不夠嚴格;其次,部分入網的實體經營者存在著無證經營、冒用其他證件進行網絡餐飲銷售,或上傳虛假證照和虛假地址等違法行為;再就是部分入網食品經營者水平有限,經營條件簡陋,食品安全還是存在一些隱患等。
針對以上問題,今年1月1日起,《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正式實施?!掇k法》對網絡平臺開辦者、餐飲服務提供者、送餐人員以及各級監管部門的責任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特別是平臺開辦者,必須切實履行好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馬純良指出,網絡訂餐平臺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大數據分析,及時分享檢查監測,處理消費者投訴舉報,推動公眾參與、社會共治和監管方式創新,與監管部門共同努力,提升餐飲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為破解網絡訂餐消費者和經營主體“兩頭都不見”難題,2016年,北京市率先成立網絡訂餐平臺自律共建聯盟,推進“陽光餐飲”?!敖刂聊壳?,已有1500多家餐飲企業在訂餐平臺上啟動‘后廚直播’。”北京市食藥監局副局長王福義介紹,消費者對入網企業的好評差評,以及投訴舉報,不僅拓展了社會監督的渠道,也為監管部門執法提供了重要線索。
監管重在管“信息”與“信用”
“食品安全關系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需要?!眹鴦赵菏嘲厕k副主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說,“互聯網+”時代,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需要適應“互聯網+食品”,重構生產經營模式,讓原料的供應商更優,產品的價格更低,品質品牌更好,食品更加安全可靠;食品安全監管也應順勢而為,要注重管“信息”、管“信用”,加快轉變監管方式;網絡平臺及經營者要充分履行主體責任,確保線上線下食品同標同質;行業協會、消費者要積極參與,讓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馬純良也認為,互聯網食品每年的銷售額近十萬億元,加強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是民生要事。要發揮監管部門、輿論和社會的作用,形成共享共治合力。
在這方面,新技術大有可為。
據阿里巴巴政府事務負責人邢悅介紹,阿里巴巴正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數據共享、全程留痕、實時追溯、線上線下結合等舉措,努力實現平臺銷售食品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溯源和平臺治理方式,助力食品安全監管效能提升。
的確,一知名電商負責人表示,其采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了一個食品溯源系統。對進入其溯源平臺的產品,如牛奶,在購買前,消費者可以看到整個牛奶的加工、存儲過程。
消費者購買后,可以查詢整個牛奶的時間型號、品種,以及其企業的生產地址等,整個鏈條信息都是透明的。
責編:朱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