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出,從長遠看,我國云計算占企業IT預算不到10%,云市場尚處于擴展階段,未來成長空間巨大。就目前來看,云計算龍頭股中報業績預告呈現集體爆發的態勢,成為近期持續上漲的催化劑之一。
行業需求旺盛
據IDC統計,2016年全球企業支出中,傳統IT支出占比為68.9%,公有云支出為19.1%,私有云支出為12.1%。美國的傳統IT支出低于全球水平,云計算支出超過全球水平,而中國的傳統IT支出占比仍較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據IDC預測,到2021年,全球IT支出中,傳統IT支出占比將下降至46.2%,美國將下降至38.2%,而中國將下降至45.8%,幅度最大,下降23.7個百分點。
券商研報數據顯示,云計算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最快的領域,2016年全球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48.1億元,同比增長25.4%;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514.9億元,同比增長36.2%;預計到2020年全球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9530.3億元,CAGR21.68%;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387.6億元,CAGR28.13%,增速上遠高于全球水平。
國信證券分析師表示,從龍頭企業表現來看,2018年一季度阿里云實現營收43.9億元,同比增長103.24%,連續多個季度實現三位數以上的同比增長,反映出國內云計算下游需求的旺盛。目前阿里云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云計算服務商,隨著國內IaaS逐漸完善,PaaS與SaaS也將逐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產業鏈潛力大
年初市場一波大跌之后,可以看到云計算概念股反彈力度十足,光環新網等龍頭股短期內漲幅顯著。那么,隨著近期大盤悲觀情緒逐步釋放,風險偏好得以修復,云計算投資主題機會幾何?
中信建投表示,云計算產業鏈未來確定性最強。底層服務器的放量是云計算中最為確定一個層面,主要原因是,設備是行業需求的一階導數。近期Gartner發布的2017年全球公有云報告顯示云計算IAAS高速發展的同時集中度迅速提升,國內阿里、騰訊、華為打造公有云,資本開支持續在加大,信息流量的爆發以及行業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使得行業對服務器的采購呈現加速趨勢,而服務器領域規模效應十分顯著,強者恒強。應用層面上來看,首先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必然是上云的主力軍,其次細分行業之間存在差異,使得其上云的難易程度和先后順序都有差別,預計企業級服務應用將會最先上云。
華創證券表示,云計算需求進入放量增長期,看好產業鏈投資機遇。云計算憑借其靈活配置、資源利用率高和節省成本的優勢,正逐漸顛覆傳統IT行業的部署模式。根據IDC全球云IT基礎架構季度追蹤報告的最新預測,2017年部署在云環境中的IT基礎架構產品支出預計增長26.2%,傳統非云計算IT基礎設施的全球支出預計下降2.6%,IT基礎設施支出加速從傳統IT產品轉向云服務。
海外云計算“一超多強”格局已經形成,國內云服務市場步入放量增長期,空間廣闊。從市場規模來看,2017年中國公有云市場為246億元,僅為美國的1/5;滲透率為3.3%,僅為美國的1/3左右,具備極大發展潛力。從發展階段來看,美國企業IT設施大規模云化領先中國數年時間,目前仍呈現快速增長,中國在接下來數年快速增長仍將持續。2018年是中國云計算部署的“實戰期”,下游需求達到較大體量并保持快速增長對產業鏈的拉動作用將更加可觀。
責編:趙樂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