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宿便”,清腸毒,祛百病,一身輕……一時間,這些廣告用語似乎成為日常保健的常識,成為養生一族追逐的潮流。更有商家稱,肥胖者的身體內“宿便”積存多達10多公斤,只有排出“宿便”,才能達到減肥的效果。那么,“宿便”是什么?本期《求證》邀請省內權威專家對腸道保健常識一一作出解答,揭開“宿便危害說”的面紗。
本期《求證》專家:
邱鋼林,中醫主任醫師,全國中醫肛腸學科名專家,湖北省肛腸科創始人邱風林之女。

什么是“宿便”?
【求證】邱鋼林:“宿便”一詞,在醫學書籍中是找不到的,但這個詞造的挺像真事兒。這個詞大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洗腸機、腸清茶等廣告而出現的。關于“宿便”大概有兩個傳說:
第一,是指長期存留于大腸內,并附著于腸壁上的糞便,很難排出體外。這樣,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對人體無疑就帶來很大的危害。所以,就得服用一些“靈丹妙藥”,才能排出“宿便”。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第二,“宿便”即腸管內長期停滯淤積的陳舊大便。一般3—5日不解大便,而停留于腸管內的糞塊叫“宿便”。這是對醫學中便秘的癥狀或疾病概念的歧解。
“宿便”是便秘嗎?
【求證】邱鋼林:從字面上看,“宿便”就是在腸道中留存時間長的糞便。
便秘,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個癥狀,也可以是一種疾病。包括三個方面:(1)大便太少、太硬,排出困難;(2)排便困難,伴有一些特殊的癥狀,如長期用力排便、直腸肛門墜脹、便不盡感或者需用手法幫助排便;(3)7天內排便少于2至3次。
由此可見,“宿便”與便秘不是一回事。
【傳言】排“宿便”的保健品能很好地改善腸道功能。
【求證】邱鋼林:所謂“排宿便的保健品”,多含有大黃、番瀉葉、蘆薈、酚酞(果導片)等瀉藥。這一類瀉藥的主要成分是蒽醌類物質,通過刺激腸壁的神經元而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這一類瀉藥,只可暫用,不可久用。長期應用的話,第一個危害是使腸壁神經產生耐藥性,藥量必須逐漸增加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我見過一個便秘患者,因長期使用果導片,來就診時,一次口服20片果導片都沒效果。第二個危害是能導致大腸黏膜顏色的改變,從檳榔樣花紋至黑褐色樣改變,這在醫學上叫“結腸黑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