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坐落在北京通州的陽光金融城,黑瓦紅墻的歐式風格十分典雅,正門有兩面嵌在建筑上的巨大銅牌格外顯眼,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卻不是領導,而是普普通通的工人的名字——他們都是當年建設陽光金融城的工人。
作為陽光保險集團的董事長,張維功在這面銅牌上刻上了這些工人的名字,他說:“在中國,我們應該記住他們。”

2004年,張維功是保監系統最年輕的正廳級官員,前途一片光明。但有一天,他選擇了歸零,他隱約看到了中國保險市場的空缺。
從張局長變成張董事長的8個月里,他一共拜訪了389家陌生企業,在前四五個月內,卻沒有一家企業與他簽下股東協議,這是他生命中最狼狽不堪的8個月。當回憶起那段時間時,張維功放慢了語速:“當時就是失望到一種幾乎有點絕望的程度。”

時間并沒有辜負他,8個月的摸爬滾打,讓他收獲了同樣價值觀的股東,也讓張維功在2004年12月底拿到了國家的籌建批復。
張維功在訪談中提及,做企業就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有足夠高的一個戰略觀,關注國際和國內的宏觀大勢;而“立地”就是扎實落地,關注到每一個細節,關注到任何一個員工的發言和講話。
頂天立地的企業家們,無論是“汽車瘋子”李書福,“玻璃大王”曹德旺,專注幾乎是他們的共性,張維功也如此,創業十余年,他始終秉持著“農民心態,工匠精神”,勤勉耕耘。
在陽光金融城里,有一組創業者雕塑,張維功特地強調,把自己做小一點,“要有感恩之心,感謝土地,感謝老天的幫忙”。就像一個老農,懷抱著一種最原始和最樸素的、對天地的敬畏之心。
也許,一個企業家、創業者的成就,就是這頂天和立地之間的距離。
8個月跑389家公司,我找的不是錢
吳曉波:當年為什么張局長不當,去當張總了?重新創業,你等于是兩個歸零,第一是身份歸零,第二是股東歸零。
張維功:第一,我在體制內,就沒覺得是個官,覺得它只是做事的一個崗位,辭職其實就是想豐富一下人生。我在體制內,做過國有企業,也做過國家機關,但是沒有自己去創個企業,到底感覺怎么樣,想體驗一下。
第二,2004年前后已經8年沒有批中資保險機構了,當年準備放開,這對保險業來講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講,中國的保險業太弱小了。中國要迅速地做起來,因為這個行業經濟是嚴重滯后的。從保監會的角度,一個方面不愿意我出來,一個方面也希望,市場上有想干事的人不斷地把保險業的事做好做起來。

吳曉波:其實你在保險公司待過,在監管機構待過,出來做一個民營的保險公司,是很有保險意識、行業意識的人。
張維功:人生沒有白走的經歷,原來在體制內,做國有公司,包括后來保險監管的經歷,對我做企業是有巨大幫助的,因為很多東西是潛移默化的,對風險的認知、對行業未來的判斷以及對企業自身的戰略主線的確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陽光保險完全是我們這幾個人出來以后,按市場化邏輯組建的企業。當時我是8個月跑了17個省,談了389家企業。而且所有的熟悉企業我都不找,全部找陌生的。其實找的也不是錢,更多找的是這種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

要以實業的心態做金融
吳曉波:你怎么看保險公司進入上市公司,包括有些公司不斷地舉牌?
張維功:我們要去支持企業,同時從好的企業中獲得回報,我的觀點是不要去控制企業,因為我們沒有這種能力和專業。
投資企業,第一看企業,第二看團隊,看不好的團隊一個都不要投,看好的團隊進去我們就支持他們。
投資最重要的是名聲。如果名聲不好,將來是獲得不到好的項目。而且這個名聲、口碑的獲得是一定要靠時間,靠實踐來讓大家去認可的。
我們現在投資了大概200多家上市公司。我們不是任何一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也沒有一家股份是超過10%。有兩家企業曾主動希望我們當第一大股東,我們到現在都沒做,我們是堅決不干的。他們這些年下來都知道,陽光是他們堅定的支持者。

我真心要做一家不同的醫院
吳曉波:你辦了一家醫院?
張維功:這是我們兩年前投資開業的一家醫院,陽光融和醫院。兩年的時間就成為當地口碑最好的醫院,獲得JCI六版的認證(國際上對醫院安全和管理服務的評價最認同的認證)。山東只有1家,中國現在有7家(JCI六版)。

吳曉波:你自己去看的醫院?
張維功:做融和醫院前,我看了20家世界上頂級的醫院,其實我看的是兩件事,第一是他們的理念文化,第二就是他們的模式。不僅要適合地區本身,還要符合中國的特色,符合國際化的邏輯。我要讓醫院所有的工作人員看到,我可不只是說說,是真的在做。
舉個例子,他們在籌建的過程中,我看的第一個是太平間,第二個是祈禱室。
太平間之所以如此重視,我是有親身體會的。我父親1996年車禍去世,司機肇事逃跑。找到我父親的時候是在醫院的停尸房,打開的那一剎那,這一生都是刻骨銘心,終生難忘:自己的父親辛辛苦苦了幾十年,最后這樣走了,你看那根本不是放人的地方。
這對于我一輩子是刺激很大的事情,所以我一定要把太平間做成醫院最漂亮的地方。我建議太平間不要叫太平間,叫安息室。因為醫術再高,也有無力回天的時候,但我們對逝者的生命必須表現出最大的尊重。
建祈禱室,是因為老百姓得了病靠什么,除了有醫保以外,第一是靠家人、親戚;第二就是靠祈禱,他要有這么一個寄托。既然老百姓有這個需求,我們就要建。
醫院的急診中心不是以舒適美觀為第一位的,而是節約時間,節約10秒鐘搶救一條生命是最重要的,再好的動線不如沒有動線。
我讓他們把醫院的外墻打開,讓救護車直接開到搶救室門前,省掉最浪費時間的抬擔架的過程。
現在不管是什么人來看,他們都覺得這是全球最先進的理念。只有領導不斷地鉆研,大家才能知道公司的最高層是真心做一家不同的醫院,所以要求會慢慢地變為醫院的一種自覺行動。

吳曉波:你是給每個員工的父母,退休的父母津貼?
張維功:我從2010年開始,三年以上員工的父母只要到退休年齡,給每個月200塊錢的津貼,十年的員工到2017年就提到每個月500塊了,這個補貼是不在工資內,單獨給的。因為我感觸蠻深的,現在農村培養一個大學生幾乎是舉全家之力來讓他去上學。而大學生畢業后仍然比較艱難地在城市生活,要租房子,有自己的消費,收入也不會太高,父母也顧不上。這個錢在農村,買菜買米買油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