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楊亮上門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檢查 |
![]() |
|
楊亮在中心為病人細心聽診 |
![]() |
|
|
![]() |
|
|
“楊醫生,今天到中心去找了您兩次……”
“楊醫生,爹爹腳傷了下不了樓,幾想你喲……”
“楊醫生,聽說你去同濟進修培訓了,什么時候回來啊,我們都很需要你。”……
6月4日下午,在硚口區漢水橋街皮子社區,40歲的硚口區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文簡稱“漢水中心”)家庭醫生楊亮每走一步,都會有熱情的社區居民與他打招呼,作為一個服務這個社區整整十年的家庭醫生,居民對楊醫生的需要,是溢于言表的。
武漢晚報“尋找身邊的健康守門人”活動啟動后,從17個市民來電推薦到主管部門評價,楊亮醫生獲得了一致認可,稱他是“能力全面、業務出眾、貼近群眾,社區居民真正需要的家庭醫生,居民的醫生朋友”。
一次意外的急救:
“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醫生”
今年2月6日上午9點左右,在皮子街菜場門口,一個買菜的婆婆突然暈倒在地上,有人急著打120,有人急忙去找旁邊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
當時正在漢水中心當班的楊亮立即安排好手上的工作,帶著急救用品迅速趕到了現場,只見婆婆嘴角流涎,暈倒在臟亂的地上。顧不上多想什么,楊亮嘗試拍打喚醒,病人無知覺。馬上將病人用平板車推往中心急救室,此時病人呼吸心跳微弱,立馬開通靜脈通道,給予吸氧,測血糖,心電監護,常規體檢,特別是神經系統檢查,保暖……在一番搶救之后,病人逐漸清醒過來。
稍遲一步來到的120急救醫生目睹了楊亮醫生實施的整個搶救過程,不禁感嘆道:“我看到一個真正的醫生在忘我地為病人搶救,而全然不顧忌當時搶救現場的臟亂情況,體現了一個醫生的專業素質。”
楊亮說:“在漢水中心我一直是負責醫療安全急救的責任人,居民們一旦有意外情況,中心是最近最及時的急救陣地。能夠及時搶救讓他們轉危為安,這是我們的責任。”
十年工作中三次進修:
“我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全科醫生”
楊亮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后于2009年進入漢水中心,從此扎根在這里,到今年工作已經十年了。
這十年,是國家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的黃金期,楊亮個人的職業能力與業務水平,也在這十年有了充分的發展與提高。
剛進入漢水中心不到一年,楊亮便被單位送去參加全科醫學培訓,并順利地在2010年取得全科醫師資格;之后前往武漢市第一醫院心內科進修實習。
2012年,漢水中心籌備建設住院部,楊亮又被單位送到湖北省中山醫院神經內科和急診室進修培訓。
今年5月,依托醫聯體建設,楊亮又被單位派往同濟醫院參加心血管內科的進修學習,幾個月后,學成歸來的楊亮將成為漢水中心專科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十年工作經歷里能獲得三次進修機會,楊亮說,這些工作經驗與學習積累,讓我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全科醫生。
家住皮子社區仁壽路150號的湯爹爹,今年70多歲了,40年前因摔傷致殘后臥病在床。楊亮接觸湯爹爹近十年,每次上門,楊亮醫生都會親切的詢問爹爹的近況,為爹爹量血壓、測血糖、體檢,對于健康狀況提出很合理的建議。有次婆婆想給湯爹爹弄點茶葉蛋吃,但又擔心爹爹這種情況吃了腸胃不舒服,還問長期臥床會不會出現便秘。楊亮告訴婆婆適當吃點雞蛋肯定是可以的,還可以增強抵抗力,平常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腸道功能。婆婆才打消了顧慮。
昨天,記者在湯爹爹家里看到,臥病在床40年的爹爹,身體沒啥大毛病,婆婆一個勁地對楊亮醫生表示感謝:"我總是去漢水中心找楊醫生看病拿藥,楊醫生人很好,有問必答,從來不嫌煩,爹爹臥床40年身體還不錯有他的功勞,我們老兩口真是感謝他。"
“我覺得社區醫生和大醫院醫生最大的差別,在于我們社區中心的家庭醫生是全科醫生。”楊亮說道:“對于大醫院的醫生來說,持續為一名患者提供上十年的服務是很難的,但是對于本就扎根社區、貼近百姓群眾的家庭醫生來說卻不是什么難事。我在社區中心工作了十年,從基本醫療崗到公共衛生服務崗,再成為一名社區全科醫生,我能夠為居民看病解決他們健康上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社區需要這樣真正的家庭醫生”
在楊亮開始進入漢水中心工作并取得全科醫師資格的那一年,也就是2010年,硚口區開始在全區推進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工作。
最開始的工作是艱難的。楊亮負責的皮子社區屬于老舊社區,當時電梯房在這里基本上看不到。靠著兩條腿,楊亮挨家挨戶地爬樓敲門拜訪。可是好不容易找到門牌號敲開門,居民冷言冷語的盤問總是讓溫文爾雅的楊亮面紅耳赤。
友善能夠化解堅冰,而雪中送炭的救治也最終得到居民們的認同。
楊亮回憶說:“一個姓吳的爹爹最開始我每次敲門總是不理我,甚至我和爹爹當時熟悉的社區熊醫生一起上門探望都不能被他認可。直到有一次他在家里出現中風,到醫院搶救,挽回了一條命后,知道了家庭醫生的工作是為了他們身體健康著想,吳爹爹終于可以接納我們了。后來,他每次出來買菜,都要來漢水中心量量血壓,找我咨詢一些健康問題。”
十年來,楊亮在皮子社區,成了眾多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他不僅服務在緊急醫療服務體系的最前沿,還投身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的防護中。
81歲的朱婆婆與83歲的老伴王爹爹家住仁壽路140號四樓,兩個老人都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年初的時候,王爹爹下樓的時候又被車撞了,腿部紅腫。作為兩位老人的簽約醫生,楊亮總是會細致地為兩老開好要吃的藥,并叮囑他們可以用活血化瘀的藥揉揉撞傷的腿。朱婆婆說,“楊醫生知道我們得的什么病,該吃什么藥,經常關心照顧我們,他對我們真的是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家住仁壽路140號13單元7樓的劉爹爹,80多歲獨居在家,前段時間夜里摔了一跤,當時就給楊醫生打電話。楊亮讓他看看有無身體破損出血骨折,是否心慌胸悶頭暈,確認無這些狀況后,讓爹爹寬心休息,事后又追訪確保無事。
劉爹爹說:“我就是相信楊醫生。前兩年我腹脹難受,跑了幾家大醫院,都查不出毛病。實在沒精力跑大醫院了,就來漢水中心,經楊醫生仔細檢查,初步診斷我是疝氣,后經八醫院確診,現在我用了疝氣袋后,腹脹就好受多了。”
楊亮說,“相對于大醫院的醫生,我們有更加充足的時間與病人交談,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務讓我們對病人的飲食、用藥、運動等情況能有更加充分的了解,這有助于我更好地診斷病情。”
“因為距離近,社區居民與家庭醫生會互相熟悉,因為互相熟悉,在一次次交流當中,他們會逐漸形成信任的關系。”漢水中心的書記王曉輝說,“現在社區居民,就是需要像楊亮這樣,能關心他們又了解他們,并為他們做出準確診斷治療的真正的家庭醫生,既是尋醫問藥的醫生,也是親密無間的朋友。”
文/記者盧士昌 羅嵐 實習生唐睿 通訊員湯晗 圖/通訊員湯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