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政府公布了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現代慈善事業先行者”的大慈善家張子宜墓名列其中。
張子宜,1881年5月24日生,名典堯,字子宜,陜西省興平市人。老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先驅,國民黨元老,近現代民主革命先驅,革命家、教育家、實業家、慈善家,宗教界著名愛國人士,杰出的基督教愛國主義者,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先行者。
張子宜自小家境貧寒,15歲時父親去世,不得不輟學進縣城去做學徒。張子宜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白天工作,夜間仍堅持學習。1907年加入同盟會后,張子宜積極投身革命,兼顧教育。不僅開設啟蒙育幼小學,讓貧窮孩子免費讀書,還應邀到西安協助張淵主持西安中等實業學堂(西北大學前身學校之一)。1912年,張子宜與張淵等人創辦西安精業染織股份有限公司,并請西北大學教授馮光裕為職工教授語文知識。次年,張子宜等創辦西安中華基督教自立會,并創立教會小學。
在張子宜一生所辦學校之中,最著名的當數1922年創辦的西安孤兒教養院。張子宜被公推為院長,自此投身于社會慈善事業。
在張子宜一視同仁的收容原則之下,西安市孤兒教養院逐漸成為民國時期全國救助和教養貧困兒童人數最多的孤兒院。據1948年的不完全統計,經西安孤兒教養院救助和教養的兒童總計14000余名,籍貫遍及陜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遼寧、湖南、甘肅、安徽、湖北、江蘇、四川等省份,孤兒院學生最多時達1000人以上。
經過張子宜的悉心栽培,教養院結出了豐碩成果:從1922年至1947年10月,孤兒院學校畢業生總計4401人。其中留院306人;升學者462名,除285人在初高中、大學繼續深造以外,其他人進入音樂、水利、神學、師范、商業、護士、軍校等專科學校;就業者共計3633名,涵蓋農、工、商、教育、醫藥、軍事、政界、郵政、電政、鐵道等領域。
張子宜先生創辦孤兒院歷時29年,幾近傾盡家產。救活了上萬名饑餓兒童并教會兒童謀生本領。新中國成立后,張子宜仍任院長,直至逝世,共主持孤兒教養院43年。他被譽為“陜西慈善第一人”“陜西現代慈善事業奠基者”“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先行者”。
1964年12月13日,張子宜在西安市東三路家中無疾而終,享年84歲。1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將其公葬于西安市南郊三兆公墓特干區。1977年3月,其家屬在征得西安市政府同意后,移葬于故里興平市南韓村。2013年5月2日,張子宜墓被興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興平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8月,張子宜被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文明辦遴選為體現“陜西精神”的杰出人物,贊其前半生以革命著稱,后半生以慈善著名。張子宜一生為國不謀身,謀事不為己,畢生為民謀福祉。他一生不置私產, 無私奉獻長達70年,未給后代留下一分錢財。
本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后,陜西省文物局將繼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落實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樹立保護標志,建立記錄檔案,確定專人負責管理,使張子宜墓等文物得以更好保護,讓中華民族優秀慈善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胡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