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報( 記者 王希文)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顯著改善。1000多萬殘疾人得到康復服務,殘疾人文化體育服務不斷拓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加快推進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在社會創業大潮中實現了人生和事業的夢想。
無障礙環境將大為改善
近年來,我國已基本建立起無障礙環境管理體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殘疾人和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但從總體來看,無障礙環境建設還存在覆蓋面不全、功能不完善,已建成的設施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一定差距。
為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和老齡事業發展,進一步做好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國殘聯、全國老齡辦聯合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無障礙環境市縣村鎮創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力爭到2020年實現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機制、地方性法規、規章、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無障礙設施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維護的社會氛圍不斷增強,農村無障礙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為方便殘疾人、老年人出行,將全面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確保新(改、擴)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區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加快推進政府機關、公共服務、公共交通、社區等場所設施的無障礙改造。
公共交通工具也將逐步配備無障礙設備,公共停車區按規定設立無障礙停車位,管理部門還要加強這些無障礙設施日常維護管理和監督使用,改進方便殘疾人交通出行的服務舉措,制定推廣家居無障礙通用設計,加大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的改造力度。
在未來,市縣村鎮的新建道路、建筑物和相關設施都將符合《無障礙設計規范》要求,實現城鄉范圍內道路、建筑物和相關設施的無障礙建設全覆蓋。不斷加大農村無障礙環境建設投入,進一步滿足農村殘疾人、老年人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適應農村殘疾人、老年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需要。
殘疾人融入創業大潮
《“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指出,近年來,我國有588萬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95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得到生活補貼或護理補貼。殘疾人就業穩中向好,收入較快增長。人道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扶殘助殘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殘疾人社會參與日益廣泛,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殘疾人自強自立典型。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大量的殘疾人參與社會創業,得益于國家大力推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無障礙舉措。國家還鼓勵支持服務殘疾人的電子產品、移動應用軟件(App)等開發應用,同時推進了政府信息以無障礙方式發布,目前,地市級以上政府新聞發布會逐步增加了通用手語服務。
另外,在公共服務機構、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方面還為殘疾人提供了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無障礙服務。國家還鼓勵省(區、市)、市(地)電視臺開設手語欄目,逐步推進影視劇和電視節目加配字幕。
除此之外,我國還加快推進了食品藥品信息識別無障礙和大力扶持導盲犬業發展。在特殊教育、托養等殘疾人集中的機構和相關行業系統制定了自然災害和緊急狀態下殘疾人無障礙應急管理辦法,加強了殘疾人無障礙應急救助服務。
創建無障礙環境市縣村鎮工作是提升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是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一項“民生工程”“實事工程”,只有實實在在把民生工程做好做實,才能真正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