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14日訊 2月14日上午10點,大年初十,79歲的唐萬仙老人在兒子的陪同下回到漢陽區社會福利院,“哎呀,兒子非要我回家過春節,我還是喜歡院里大家庭有規律的生活”。

江岸區社會福利院春節聯歡
以前春節,福利院里的老人們盼著兒女接回去團圓,如今很多兒女來接,他們反而不愿意走了。連續幾日來,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了武漢各大公立福利院。數據顯示:這兩年來,留院過年的老人比例節節攀升。今年,八成以上的老人選擇留在福利院過春節,其中江岸區、武昌區、漢陽區福利院留院過年的老人高達90%。
更多“親人”,熱熱鬧鬧
子女送來的年飯八位老人分享
“我們一起吃了頓年夜飯,還拍了幾張照片。”13日下午,武漢市社會福利院15樓自理區的蔡奶奶,向長江日報記者分享除夕她跟同樓層7位老人在福利院吃年夜飯的場景,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武漢市社會福利院15樓八位老人同享年夜飯
蔡奶奶今年84歲,患有心衰竭,去年8月住進了武漢市社會福利院。春節前夕,4個女兒提出要接她回家過年,沒想到遭到了老人的婉拒。“這里護理員對我很好,我也有幾個好朋友,而且走到哪兒都是恒溫,住得很舒服,過年我就不回來了。”
母親不回來過春節,讓4個女兒犯了難。“你們做些飯菜送到福利院來,我跟不回家的老人一起分享年夜飯吧。”大家一籌莫展之際,蔡奶奶出了個主意。除夕當天,最小的女兒跟兒子一起把準備好的年夜飯菜,送到了福利院。嘮嘮家常后,子女們留下飯菜,回了家。

武漢市社會福利院15樓八位老人同享年夜飯
圓子、燒排骨、牛肚……除夕下午6點多,福利院15樓大廳的餐桌上,已經擺放好了5道菜和1瓶牛奶,蔡奶奶招呼著同樓層7位不回家過年的老人在桌邊坐下,老人們邊聊邊笑,一起吃起了年夜飯。蔡奶奶還不忘在朋友圈里分享同吃年夜飯的喜悅。一起吃飯的王奶奶也說:“兒女們不愛聽我們嘮叨,在這里想說什么說什么,自在舒服。”
同樣喜歡熱鬧的老人不少,家里年飯和漢陽區社會福利院的年飯時間撞車,81歲的李建國老人直接跟家里人說,改期,院里的年飯是集體活動不能耽擱,老伴周奶奶也非常支持他的決定。“過小年我們院里吃年飯,大年三十吃餃子,一層樓三十位老人拿著自家吃的聚在一起看春晚,有說有笑,熱鬧非凡,孩子們看到后說這樣過年比他們在國外有年味多了。
伙食加餐,活動豐富
老人和社工玩嗨了舍不得回家
“年過得蠻好,你們費心了。”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武昌區社會福利院82歲的孫爺爺,一個勁兒地向護理員表示感謝。這是孫爺爺在該院過的第4個春節。
為了讓老人們過個好年,福利院花了不少心思。長江日報記者對比該院最近三周老人的食譜發現,春節提供的三餐更為豐盛,特別是除夕到初二的三天時間里,老人們可以吃到基圍蝦三鮮面、粉蒸排骨、回鍋肉、燒羊肉、米酒湯圓、餃子等美味可口的飯菜。
“春節這三天,會為留在福利院過年的老人每天再增加20元的伙食標準,平時每天是20元。”武昌區社會福利院副院長張濤介紹,該院春節為老人加餐的傳統已有近20年,最開始增加5元,后來逐年增加到了10元、15元、20元的標準,加餐的費用全部由福利院貼補。“加餐并不是加菜或者增加就餐的次數,而是準備更加豐盛的菜品讓老人們吃得比平時更好。”
張濤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春節期間,福利院活動室里每天都會擺上水果、瓜子等物品,讓老人感受到過年的氣氛。往年,一些樓層的老人還會自發辦一臺“春晚”,老人們自編自排節目,輪流上臺展示。

江漢區社會福利院過年活動豐富
82歲的姚惠玲奶奶5年前入住江漢區社會福利院,已在福利院過了5個春節。今年大年三十,兒子把她接回家吃團年飯,剛吃完飯姚奶奶就嚷著要回福利院。原來,從除夕起,江漢區社會福利院每天都有活動,社工部一群少男少女們帶領老人猜燈謎、打迷你高爾夫球、套?;萑Α㈣b賞電影、唱卡拉Ok、上網、搓麻將,讀書閱報……活動現場歡聲笑語不斷,老人們拿獎拿到手軟,滿面紅光喜盈盈。
90歲的彭啟順爺爺在這個福利院過了9個春節。他說:這9年來,每年都有新變化。從最開始簡單吃年飯到現在豐盛的美味佳肴,從開始猜謎語、小型動手動腦的活動,到現在看電影、玩電腦、唱卡拉ok。“我們老人也緊跟時代的潮流,越玩越年輕!”
硬件提升,老人安心
父女同住養老院,年飯就在院內吃
92歲的唐振德老人在漢陽區社會福利院已經住了20年,前年開始,唐老爺子行動不便,需要長期臥床,為了方便照護,72歲的女兒也搬進了養老院。這不,今年大年三十的年飯一家十幾口人都聚在福利院1015房間,看著家里四世同堂,聚在一起過年吃年飯,老爺子雖然不能起身,但笑得卻像個孩子一般開心。

江漢區社會福利院過年活動豐富
女兒唐淑芳說,父親年紀大了,接回家過年不方便,而且這邊醫療條件比家里好,有什么突發情況可以直接治療和轉院,在養老院里吃年飯已經成為家里的傳統項目,兒女們都非常贊同這種做法。“春節回家團圓是一種盡孝的形式,但是把這種形式改變一下,經常來院里探望一下老人,其實也足夠了。”
83歲的柯爺爺在兒子的要求下回去過春節,但是柯爺爺有個要求就是每天都要回福利院睡覺。“我兒子屋里沒有暖氣,我現在實在是住不慣,還是這里舒服些,其實啊,只要他們心里有我,隔三差五來看看就行了,春節團聚是一種形式,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江漢區社會福利院過年活動豐富
漢陽區社會福利院院長楊連貴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留院過年,除了院里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和活動外,讓老人安心有歸屬感也帶來了老人觀念的轉變。
福利院給了老人另一個“家”
“這幾年,福利院的環境和硬件條件越來越好,醫療服務蠻到位,住得放心。”83歲的錢奶奶因中風偏癱,選擇住進武漢市社會福利院,在這里她不出福利院,就能刷醫保享受三甲醫院優質醫療服務。

江漢區社會福利院過年活動豐富
去年,武漢市社會福利院附屬武漢濟民老年醫院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組建了“醫療聯合體”,并開通了醫保服務;武昌區社會福利院也在全院范圍推行智能看護系統,健康、輕度失能老人使用電子圍欄,防范走失,中度、重度失能老人使用智能監護床墊,實時采集老人生命體征和健康數據;江漢區社會福利院大門啟用刷臉識別出入,增加公共浴室,全新的換衣區和洗浴區,全失能老人可躺在浴床上洗澡,老人晚年生活更有尊嚴,漢陽區社會福利院還專門為老人做了一個懷舊專區,門口的竹床、煨湯的銚子、老式二八自行車,一物一件都勾起了大家過往的回憶……
江岸區社會福利院院長饒臻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兩年來,選擇留院過年的老人比例確實節節攀升,一方面是老人們適應了福利院的生活,另一方面福利院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上也在不斷升級,這里很多老人把我們的照護員當家人,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拉家常,大年三十還吃了頓餃子,老人們不知道多開心。”
武漢市民政局福慈處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如今的福利院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高齡、失能老人的去處,現在它更像是一所老年大學、一個活動中心、一處休養勝地,更是一個大家庭。老人和護工、老人和老人之間都成了朋友和家人,再加上福利院服務質量的提升、硬件設施的提檔升級,讓老人們對這個家更信任更依賴,這才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福利院,老人的另一個“家”。(記者楊帆 徐錦博 關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