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3月24日訊這個周末武漢市14個陵園迎來了清明節掃墓的第一個小高峰,據武漢市民政局統計,周末兩天共有70萬市民出行掃墓,各大陵園也加派了工作人員,祭掃秩序良好。
今年清明節前,武漢各大陵園都在推出環保葬主題的活動,石門峰紀念公園今年已經是第5年做集體環保葬的主題活動了,長樂園今年也征集了23位逝者參加環保葬,星空陵園也掛起了巨幅海報向來往掃墓的市民介紹環保葬。除了環保葬,在小型生態墓和節地葬方面各大陵園也是下了大力氣,從優美花園式的環境,到莊嚴震撼的儀式,從每一個細節向市民展示綠色環保的殯葬方式。

小型生態墓以融入藝術性設計和景觀打造
連續3年環保葬人數逐年增加
武漢市民政局的一組數據顯示,近三年來,低價及免費的公益環保葬總體趨勢不斷增加,2016年1780余人,2017年1950余人,2018年達2100多人。其中,完全免費的人數分別為240人、300人、420人。
今年清明僅石門峰紀念公園就有100位逝者的骨灰使用環保葬的方式入葬。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對環保葬的了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種形式。“這幾年報名人數有所增加,里面也不乏大學教授、醫務工作者等高知人群。”石門峰的工作人員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免費并不等于簡單和隨便”。石門峰用于環保葬的區域位于溪水潺潺的 “世外桃源”彼岸,安葬區經過國際藝術家的精致打造,輪廓勾勒出“八卦”雛形,緊挨著草坪墓穴周圍有一片桃花林,生態環境在石門峰整個園區中,屬于最精華、最寶貴的一片位置。并且,每場儀式,從設計、排練到最終為逝者送行,都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和投入。
在清明掃墓現場,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市民,他們大部分對于環保葬有一定認知,對這樣綠色環保的殯葬方式表示接受。55歲的王金香說:“去年我來掃墓就看到了他們環保葬的落葬儀式,莊嚴盛大,而且環保葬區域環境也好,我回去就跟我伢們說,這樣好,回歸自然,今后我也要這樣辦。”說完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家住武昌水果湖的董女士說,自己的外婆、外公去世11年了,都是醫生,去世前老人就告訴子女把骨灰灑進東湖里,現在每年清明我們全家人掃墓就是坐在東湖的游船上向湖水中灑一些花瓣。

往年生態環保葬入葬儀式
小型生態墓已經華麗變身
提起小型墓、節地葬,人們的印象可能是擁擠、檔次低、環境差等,其實從今年清明以來,各大陵園推出的小型生態墓不僅做到了節地,而且整個景觀打造就像一座隱秘的花園,環保節地的同時,墓地優雅美觀,具有藝術氣質,而且價格低廉。
去年,政府推行殯葬新政策中就明確規定,公墓陵園里的單人墓穴占地面積不得超過0.5平方米,合葬墓占地面積不得超過0.8平方米,因此在今年的武漢各大陵園新建的墓區都以小型生態葬為主,比如花壇葬、草坪葬、樹葬等生態葬中,草坪碑一般占地面積不會超過0.5平方米,造型簡單,一方面減少人們安葬的經濟壓力,又有環保、美化環境的優勢。
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負責人對長江日報記者說:“在土地越來越緊張的前提下,墓穴終有用盡的時候。屆時,節地葬、生態葬將是繞不過去的選擇。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在武漢市各級部門的多方努力下,以骨灰自然葬為代表的新型生態葬引起人們關注,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方式。”(記者楊帆 通訊員戴良軍 袁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