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6日訊(記者李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武漢市新改擴建公益普惠性幼兒園30所,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20所。6日,市政協委員、市教育局負責人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具體實施方案正在制定,到4月左右會告訴大家。
據武漢市教育局統計,剛過去的2018年,新投入使用的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有54所,中小學31所,新增學位總計近6萬個(其中幼兒園11925個,中小學47775個)。這些新改擴建學校的投入使用,大大緩解了“入園難”和局部地區“大班額”等問題。
他表示,去年全市幼兒園新生和小學新生首次雙雙突破11萬人,創近9年來新高,“這個情況,讓我們繼續新改擴建學校幼兒園的步伐一直沒有止步”。他透露,近年武漢市民、包括大學畢業生家庭,對學前教育的需求迅猛增長,新改擴建學校幼兒園、增加學位供給,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武漢辦教育的一個“持續動作”。
“對于此次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教育部門會抓緊落實,4月份左右公布新改擴建的具體方案和措施辦法,敬請市民期待。”
據了解,武漢市2018年在園幼兒總人數為32.2萬人,比上一年凈增2萬人;全市約有11.5萬名小學新生入學,比上年增加1.47萬人。
“去年一年,武漢實際新增學校幼兒園85所,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這樣的速度在全國也很罕見。”他說,武漢今年依然保持這種力度和強度,“我們希望做到,每個區都有幾所重點高中,每所高中都能帶動2到3所重點初中成長……以此類推。我們不希望看到‘大樹底下無小草’的情形”。

資料圖 記者彭年 攝
【代表委員建言】
代表委員熱議“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今天就為入學人口高峰到來做好謀劃
長江日報記者胡雪璇 王雪 華智超 李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對這一話題,市兩會代表委員5日、6日展開熱烈討論,提出不少看法和建議。
名校成“系”緩解擇校熱
市人大代表、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表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就是要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到好學校。談到舉措,張基廣認為有兩個有效抓手:一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集團化辦學”,嘗試在一個區域或跨區域組建優質教育集團,讓優質教育擴大輻射面;二是在學區內形成學段間的聯動機制,實現上掛下聯,上下聯動,促進學區內優質教育資源的聯動共享。
近年來武漢多所重點小學,正在探索集團化辦學,通過開設分校等形式,形成了有名的“育才系”小學、“實小系”小學、“華師系”小學等。張基廣認為,此舉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更廣泛覆蓋,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擇校熱”。
多推“迷你型幼兒園”讓孩子就近入園
“近年黃陂學前教育數量質量提升都較快。”市政協委員吳立群表示,5年前黃陂區只有黃陂區直機關幼兒園一所公辦園,學前教育幾乎是從零開始起步,如今已建成30多所公辦幼兒園,每個街道都有1~2所公辦園,新增民辦園100多所。
“小區配建幼兒園,也在穩步推進中。”吳立群說,此類“迷你型幼兒園”能解決人們就近入園的需求,但師資力量仍然不足。接下來黃陂將從政策上引導,資金上扶持,及時向教育投資人提供有關信息,力爭數量與質量并舉,緩解“學位荒”的同時,力爭辦好辦優。
做學校布局規劃應讓人口專家加入
市政協委員、民盟武漢市委常委譚藝琴介紹,目前武漢市建設中小學的依據是2013年出臺的《武漢市普通中小學布局規劃(2013—2020)》。規劃制訂時,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還沒有調整,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也未實施。受計生和落戶政策調整的影響,可以預見目前及今后幾年,以現有學位滿足學生就近入學需要將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因此她建議盡快修訂《武漢市普通中小學布局規劃》。“建議聘請人口專家加入,通過數據模型準確預測人口變化趨勢,使規劃更加科學。”她說。
譚藝琴說,在規劃尚未修訂之前,改擴建中小學時,宜適當增大學校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為入學人口高峰的到來,預留辦學規模彈性,以保證將來能提供足夠的學位,滿足適齡兒童入學的需要。
要鼓勵社會資本辦幼兒園
市政協委員胡建明提出,新改擴建學校幼兒園要加速,要提質,“應該多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深入教育市場化改革”。他認為,不管是公辦幼兒園還是民辦幼兒園,只要辦得好就行。
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民辦幼兒園可以為公辦幼兒園提供補充,尤其是可以更好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以及一些特殊群體、外來人口對幼兒園的需求。“我們應該提供公平的、差異化的教育,公辦幼兒園能起到保障作用,而民辦幼兒園則能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他說。
胡建明表示,我國的教育和醫療是長期的社會熱點話題,資源不足特別是優質資源稀缺,是個老大難問題。政府不要包辦太多,要鼓勵形成競爭。“政府完全可以公開招投標,公開選擇最好的資源辦園辦學,做好監督就行”。
讓城鄉師資流動起來
市人大代表、武漢市第三中學課程開發中心主任吳莉華認為,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持續深入,農村人口進城是一種穩固的常態,他們的子女入學需要足夠重視,“我覺得學校幼兒園還要多建,要把這些人口的需求充分考慮進來”。
她還表示,武漢仍是城鄉二元結構,仍有大量農村教育問題、偏遠地區教育問題存在,這種不充分不均衡是客觀的存在,需要政府通盤逐步解決。她能想到的一條比較現實的幫助辦法就是,“探索建立一種新的穩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傳幫帶’機制,引導城市優質學校教師幫助偏遠地區、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教師,增多他們的交流學習,打破身份和行政壁壘,實現教師之間的充分流動輪轉,這種交流不能是蜻蜓點水式的,必須長期堅持,才會看得到效果”。
多帶孩子去逛形形色色的博物館
市政協委員程宏剛認為,提升教育質量,中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綜合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得他們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
因此,程宏剛建議在中小學多多開展“博物館之旅”課外主題活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他說,可以為中小學生訂制各個學段的“博物館之旅”參觀路線,有針對性的對整理、篩選出的博物館名錄進行分類,分別制定具體的參觀路線。還可以為學生們制作博物館之旅“護照”,鼓勵學生將博物館票根或照片粘貼到“護照”上,每學期由學生自由選擇一次參觀內容撰寫課外活動報告,與同學分享心得。

資料圖 記者彭年 攝
【社會反響】
市民期盼:多建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新改擴建50所中小學校、幼兒園,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下一代好讀書、讀好書,市政府工作報告傳遞的信息令人歡欣鼓舞。
5歲寶媽舒婷:
我們住在漢口北,從事個體經營,5歲孩子的教育問題讓人操心。增加公益普惠性幼兒園與小學,這樣的好消息來得很及時,我的擔心減輕了很多。
國企員工李輝:
我家附近有5個大型小區,可只有一家公立幼兒園,能夠上公立幼兒園的孩子鳳毛麟角?,F在私立幼兒園都是自負盈虧,收費貴無法避免。我們家月收入有1萬多元,算是小康家庭??沙_房貸、日常開銷,孩子每個月的學費是3000元,占了家庭開銷的三分之一。如果政府擴建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對我們不僅是經濟上的減負,更讓人在精神上感到放松。
江漢區前進社區居民李龍:
我們家大寶將進入小學讀書,二寶將進幼兒園,這樣的消息讓我們真是開心。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沒有后顧之憂,就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為武漢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漢街居民盧鏗:
教育是基礎性、普惠性的民生,同時也是衡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指標之一。受“單獨二胎”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異地中高考制度改革等政策因素影響,未來幾年武漢市將持續迎來入學高峰,公辦學位供給壓力逐漸增大。這個舉措,表明我們的政府始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
洪山區第二小學教師范穎:
作為教育工作者,了解政府新一年在教育上的投入后感到興奮又有動力。教育關乎下一代,是百年大計。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未來的發展。教育資源更加均衡,長足發展,是每個市民共同的期盼。同時,深化教育改革,還會刺激現有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幼師向彥婷:
我既是一名幼師,也是一名二孩媽媽。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地與實施,現有的中小學幼兒園已經滿足不了大家的需求。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核心,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不僅能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更能實現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個體經營戶陳華斌:
增加公辦中小學與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方便家長,也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更為均衡,體現出社會公平。教育是重要民生之一,政府工作報告對教育用了較大篇幅,這讓我們看出政府對民生的關注,生活在重視民生的武漢,我們感到很幸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被政府關心,真正體現出政府以人民為中心。孩子健康成長,武漢的明天會更好,對此我深信不疑。
(長江日報記者戴旻陽 姚傳龍 謝冰林 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