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十位家庭代表獲贈《新聞報道集》記者何曉剛 攝
這份電子資料的載體為一只光盤,內存10個家庭的成員講述身邊故事的視頻,每個視頻時長約1~2分鐘,老照片、老物件、老資料的翻拍圖片集錦等。與光盤一道封存的,還有一本《長江日報》報道集。
2018年9月起,洪山區委宣傳部、洪山區婦聯、洪山區檔案局與長江日報共同舉辦“激越四十年·洪山家庭印記”活動,征集改革開放以來,保存在家庭中,能夠反映四十年來洪山經濟社會發展和家庭社會變遷的老照片、老日記、老信函、老證書、老影像、老票據、老報刊、老物件等。
活動推出后,洪山區市民反響踴躍,相關部門從中挑選出10個代表家庭,在長江日報上連載他們的故事:
在科技領域,“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將“玻璃絲通信”的故事娓娓道來,民營企業家胡學軍父子與李小標則講述絕緣電阻與汽車制造的“洪山秘密”;
三尺講臺上,武漢理工大學退休教授王太平收藏的汽車模型折射交通方式變化,三代教育世家的涂小滿已扎根洪山四十年;
在與市政、社區打交道的基層崗位,社區書記張小霞母女兩代見證社區治理新格局,廁所維修班長曹道春則跑遍洪山區,目睹了洪山區公共配套“升級換代”的全過程;
文藝戰線上,工藝美術大師“剪紙沈”沈松柏巧手翻飛,洪山的一山一水躍然紙上,武漢市級“非遺”傳承人王傳芬詩禮傳家,讓布貼藝術在洪山生根發芽;
從農民“變”居民的紅霞社區吳傳明,在家庭檔案記錄里感慨“瓦房變樓房,小汽車取代自行車,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洪山區宣傳部負責人表示,人民既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與勞動者,更是時代巨變的見證人,“我們試圖用家庭群像的故事,來折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享受到的發展紅利”。
洪山區檔案館負責人介紹,檔案館的收錄主體,往往是政府職能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的公共資料,普通家庭走進公共檔案館在武漢尚屬首次。“家庭建檔,踐行人民史觀,能拉近檔案館與普通家庭的心理距離。”
29日的封存儀式上,10個家庭均獲贈了一份定制的電子檔案和報道集。據了解,“洪山家庭檔案館”將設立擁有屏蔽電磁功能的防磁庫,對家庭資料進行永久保存。
未來,該區每年將圍繞不同主題,征集代表家庭的檔案,堅持以家庭故事來記錄時代足跡。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老照片里藏著光纖“誕生記”
一張簡易熔煉機床的老照片,勾起了趙梓森對崢嶸歲月的回憶。照片中,趙梓森穿著白色的實驗服,站在簡易實驗室中。正是實驗室中銹跡斑斑的簡易機床,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
這位有著“中國光纖之父”稱譽的老人娓娓道來:“我就從求學階段開始講起吧……”
1932年出生在上海的趙梓森,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畢業后,趙梓森被分配到武漢郵電學校當教師。197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美國在研究光纖通訊,趙梓森為之振奮,“玻璃絲也能通信?中國都是用銅線通信,傳輸信號是模擬信號而非數字信號,這個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為了煉出高純度的石英玻璃,趙梓森曾想到用酒精燈與石墨爐,但因溫度不夠而無法保證純度。在連續考察了沙市與上海石英廠后,技術彎路終于被走通。“我們是瞎摸,畢竟不是這一個行當的,不能用石墨爐,必須得是氫氧焰——它的溫度能達到1400℃—2000℃。”
就這樣,在極其簡單的實驗設備和制作工藝條件下,趙梓森就用氧氣、四氯化硅等原料拉制出了我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1977年,在“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展示了自行研制的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得到了時任郵電部長的賞識,光纖通信由此成為國家級重點項目。(記者龍京 通訊員張賓 杜微波 桂婷 程嘯 賈玉婷 肖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