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所玩的游戲界面截圖(當事人供圖)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9日訊(記者費權)玩個游戲就能輕松賺錢?幾個月前,經朋友介紹,吳先生玩起了一款名叫“海洋之星”的養魚游戲:在平臺購買虛擬魚苗,再購買“魚料”進行喂養,12天一個周期,魚養大后賣給平臺,即可獲得收益。發展下線在平臺充值購買魚苗,上線最高可獲3%收益。
吳先生賺得1500多元后,加大了投入,沒想到,再次投入6萬元買魚苗后,驚覺自己“被養魚”——平臺發布“維護公告”,錢再也提不出來了。
律師提醒,這款養魚游戲涉嫌非法集資、傳銷等違法行為,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保持理性。
“被養魚”了,6萬余元“魚苗”款打了水漂
“‘海洋之星’游戲是一個朋友推薦的,說平臺是一家創新漁業養殖品牌推廣服務商,通過在平臺完成養殖、推廣、關注、消費、廣告觀看等任務,領取獎勵。”吳先生說,游戲中,玩家在平臺內購買虛擬魚苗,然后還要購買魚料進行喂養,12天一個周期,魚養大后賣給平臺,即可獲得收益。
這些虛擬魚苗的價格不等,最低9.8元一只,最貴的是498元一只。在這個4月份才推出的平臺上,朋友有不少收益,吳先生心想:“就玩一個周期,賺一筆再說。”
5月2日,吳先生用朋友的推薦碼下載并注冊了該游戲平臺,充值1.6萬余元,買了33只498元一只的魚,12天后成功賣出,賺得了1500多元。
看著不用操什么心就能賺錢,吳先生越玩越大,養到第4個周期賺了近萬元后,他再次投入6萬多元買魚苗。“本想這是最后一次,完了就把本金提出來,結果6月28日平臺發布‘維護公告’通知,之后錢就提不出來。”
吳先生非常懊惱:“遭遇了騙局,‘被養魚’了。”
游戲在各大手機應用商店都找不到,受害者遍布全國
吳先生將長江日報記者拉入一個名叫“海洋之星”的受害者群,群里有61人,來自全國各地。
一名叫“紅姐”的網友告訴記者,經朋友介紹養起了魚,投入了1萬多元,還拉著一個閨蜜用自己的邀請碼注冊投了5000元,現在都沒了。那個朋友卻聯系不上了。據記者觀察,群里受害者基本都是被朋友或親戚推薦加入,然后再發展身邊的親朋加入。
8月29日,長江日報記者見到了爆料人吳先生,他向記者展示了“海洋之星”這款游戲平臺。進入平臺首頁,可以看到“公告”“商場”“攻略”等選項,但點擊這些選項后,都顯示無法進行下一步操作。看著“我的”一欄里62178個海洋之星,他說,“這就是我的轉進去的本金,一顆星代表一塊錢,現在都沒了。”
游戲攻略里,“關于招收漁夫”選項中介紹了游戲規則。每個平臺會員都可通過分享自動生成的個人二維碼和驗證碼去邀請其他人加入游戲,并能夠獲得分享收益,也就是說個人發展的下線,如果在平臺內充值購買魚苗,上線最高可以獲得3%收益。
記者發現,該游戲在各大手機應用商店都找不到。吳先生稱,是朋友直接給的鏈接下載的。
吳先生提供的收益轉賬界面截圖
項目自稱“要上市”,提現時均由成都一家公司轉賬
一般來講,每款手機APP平臺都會注明開發者的名稱,但是在“海洋之星”游戲平臺中,記者并沒有找到,甚至該平臺連客服聯系方式都沒有。
“海洋之星”的受害者群里,記者看到了幾個該項目的宣傳片。宣傳片中介紹,澳大利亞某集團強勢登陸中國市場,推出“海洋之星”項目,稱該項目是一個全新的養殖模式,給普通投資者帶來了一個周期更短、收益更高、門檻更低的平臺,將漁場養殖項目植入到游戲中,任何人只要一部智能手機,簡單操作即可獲利。還稱該項目是做一個線下交易平臺,最終要上市,需要的是玩家的數量,不是玩家的錢,并希望玩家多發展下線。
記者在網上查找了澳大利亞某集團,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明蝦養殖商,但是相關資料很少,更找不到“海洋之星”項目的相關內容。
隨后,記者從吳先生和其他受害者處獲知,此前從游戲中提現時,都是“成都時代奧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轉出的賬。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顯示,該公司經營范圍為: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信息技術研究、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銷售:電子產品。
“出事后,我們都向該公司所在地報警,但是當地警方的回復稱,目前沒有相關證據證明該公司違法,需要我們到成都去提交證據報警。”吳先生對此表示很無奈。記者多番嘗試聯系該公司,一直未果。
律師:涉嫌非法集資、傳銷
湖北皋野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邱華說,借用游戲外殼,通過高回報噱頭吸引用戶進入,老用戶發展新用戶給予收益,再利用新進用戶的錢來向老用戶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涉嫌非法集資。
國務院令第444號《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規定,下列行為屬于傳銷行為: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牟取非法利益的。案例中,平臺運營過程也涉嫌傳銷。
他說,市民遭遇此騙局,應去公安機關報案,登記損失金額,做筆錄,提交合同和打款記錄。他同時提醒,識破這類騙局其實很容易,很多用戶知道這么高的資金回報并不正常,但最后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入局,以為最后接盤的肯定不會是自己,吳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事實上,不應該有這種僥幸心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避免掉入騙局,需要用戶提高警惕、保持理性”。